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人:李小姐

电话:13668848080

推荐产品

中国工业4.0的发展现状有哪些

http://www.yxc-automation.com  发表时间: 2020-03-18  来源: 青岛永鑫诚

大家之所以对中国工业4.0的前景没有太大信心,就是因为中国的工业基础太差。面对工业4.0,德国有优秀的制造业做基础,美国有强大的信息产业做后盾,而下面就是中国工业的现状

    如果抛开移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去谈工业4.0,只能说还不能了解工业4.0的本质。

    

    

    
    

    大家之所以对中国工业4.0的前景没有太大信心,就是因为中国的工业基础太差。面对工业4.0,德国有优秀的制造业做基础,美国有强大的信息产业做后盾,而下面就是中国工业的现状:

    1、中国大量的科研单位形同虚设,大量的科研人才名不副实;

    2、中国房地产的“黄金十年”,使中国的制造业釜底抽薪;

    3、中国企业的根本目标是暴力致富,讲究更快、更多、更大,偏爱跟风、模仿和收购;

    4、中国制造业粗犷式发展,规模很大,含金量很低,集中在中低端;

    5、中国的生产设备跟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一些精密模具等要求高的设备,还需要大量进口;

    6、中国制造业的一线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只适合流水线生产。一直需要依赖国外技术人员;

    7、中国制造业的主体还是初级加工,甚至还没实现自动生产的前提——精加工。而“工业4.0”要求的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要求比精加工还高一个层次;

    8、中国周边的形式导致中国能与邻邦在科研、管理、人才方面的交流十分有限。

    一方面中国制造业没有核心技术,只能停留在低利润的代加工阶段。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急功近利,做大做强。比如2005年联想收购IBMPC业务,结果其美国市场份额由2005年的9.2%至2012年跌倒8.7%,后来又收购摩托罗拉,29亿美元只拿了2000个移动核心专利;TCL收购汤姆森,豪言十八个月扭亏为盈,结果2006年累计亏损20亿人民币,2007年申请破产清算;再看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2012年沃尔沃全年亏损4.46亿人民币。

    如果用传统工业的角度来衡量中国工业化的水平,中国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工业4.0的本质是工业化+信息化,由“传统工业”步入工业4.0,那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是德国的道路,而如果由“工业化+信息化”进行切入,这就是中国的弯道超车!

    如果抛开移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去谈工业4.0,只能说还不能了解工业4.0的本质。

    我们都知道工业4.0的概念发源于德国,虽然德国制造业也很发达,但是那么德国在工业4.0方面也有很大担心,他们担心的是因为错过了工业3.0全球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最好机遇,从而造成了工业4.0的信息产业基础不足。

    如今,德国企业的数据由美国硅谷的四大科技把持,正是因为把持了跟消费者的接口,GE、思科、IBM、AT&T英特尔等80多家企业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准备重新定义制造业的未来,并在技术、标准、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前瞻性布局,企图阻截德国的工业4.0进程!

    工业4.0,中国借“电子商务”弯道超车!

    大家看明白了没?工业4.0不仅是制造业的问题,它是一个更加全面的布局,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定制化产品的工厂很重要。但是,能跟消费者直接对接,掌握消费数据并向工厂下单的平台更重要!

    谁最有可能成为这些平台呢?大家肯定想到了淘宝、天猫、京东等等。这就归功于中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它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中国电子商务市场销售额今年有望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十年内有望占到中国总零售额的一半。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中国电子商务市场2020年将达到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电商市场规模的总和。

    2014年9月20日,阿里巴巴的上市创造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223年来最大规模的IPO,融资25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Facebook的160亿美元,成为目前为止美国最大规模的IPO个案。目前阿里市值比美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amazon和eBay两个公司市值的总和还多。

    在阿里上市前4个月,中国最大的b2c电商京东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总融资额超过30亿美元,目前市值超过300亿美元。聚美优品的市值也超出了大部分人的预料。同时,58同城、去哪儿网、500彩票网等中小电商企业相继完成了自己的IPO,再次掀起中国电商赴美上市热潮。在国内,酒仙网和美团等B2C电商密谋上市成风……

    同时,在中国的电商领域,农村电商、跨境电商、众筹、微商、020等新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收购事例也越来越多,比如百度和万达,这足以显现出这个层面的活跃性。2014年,4G时代使得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2015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又将打破传统互联网所形成的规则,重新建立商业格局,移动电商时代人手一机,消费需求开始多元化、直达化,这又向工业4.0时代迈向了重要的一步!

    但是工业4.0跟传统电子商务又有很大区别,马云曾明确提出,在新的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文明中,大规模标准化的制造将遭到摒弃,制造者将以消费者的意志为标准进行定制化的生产,这句话就是工业4.0的前瞻。

    传统电子商务最重要的模式是B2C,这种模式正在被瓦解。未来的一切将会扭转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局面,将会出现C2B和C2M(客户到制造商)。在C2M模式下,消费者在制造企业自己的营销平台上直接下单,在基于工业4.0的信息系统支持下,工厂接收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订单,企业根据需求设计、采购、生产、发货。省去了流通环节,比淘宝更省钱,据预测可以节省40%。

    就在传统服装品牌还只能一个季度发布一次新品的时候,淘宝上的一部分店主已经开始为消费者“生产”定制化产品。很多领先的淘宝店的服装产品能够在7天内实现从按单下料、设计生产和物流发货的全过程。在这7天内,网店、设计师、生产厂家、物流企业能够通过电商和其他互联网工具,比如QQ,实现无缝合作,完成信息流和物流的集成交换,这就是工业4.0的雏形。

    如果说淘宝店主的定制化业务仅仅是个体企业无意识的需求驱动事件,那阿里集团推出的C2B业务则是有意识的战略驱动的商业模式革命,在2012年9月,聚划算联合海尔发起“双节买家电,定制最划算”活动,8天就有100多万消费者针对电视尺寸、边框、清晰度、能耗、色彩、接口六大定制点投票,由海尔根据投票结果安排生产,最终成交32寸定制彩电8322台。之后不久,阿里集团聚划算事业群就宣布,启动C2B(消费者驱动)战略,针对家电、家居、旅游、电信等市场,推出大规模消费者定制平台――聚定制。2014年4月底,美的、九阳、苏泊尔等10个品牌家电企业联合天猫宣布,旗下的12条生产线以C2B方式生产“独家型号”产品,包含电饭煲、电压力锅、微波炉、豆浆机、吸尘器等。几天以后,首批产品正式亮相天猫平台和聚划算。并且与以往不同的是,天猫此次的定制化尝试比以往走的更远,消费者定制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都依据来自电商平台的大数据,更具有代表性,效率也更高。

    从这些事例可以窥知,电商平台和大数据业务可以在工业4.0中发挥很大作用,建立消费者同生产者之间的联系是工业4.0里最重要的环节。

    中国工业4.0的两个障碍

    然后,这里又有两个现实的问题:

    第一:这种C2B业务之所以还未被普及,最主要原因是传统供应链和生产制造技术不能支持他们的快速反应,尤其是机械和电气产品,中国虽然是号称制造业大国,但是很多企业找不到好的供应商可以满足他们多品种、小批量、快速反应的生产能力,大部分的制造厂家更愿意去做单产几十万的单子,但是却做不了一款几千单甚至几百单的定制化产品,一方面他们缺乏实这种柔性的生产能力(这正是德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他们不肯牺牲眼前的利益(传统的大单)

    第二:中国电商的发展也是有缺陷的,比如无论是在淘宝、天猫还是京东,商家想取得销量就需要靠低价和促销,需要购买广告位获取访问量,需要做优化和排名等等,需要刷单做销量等等……这就是大一统的平台导致的结果。但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将解决这一问题,那些星罗棋布的小商家才是未来,他们才能可以实现定制化、分享性,这也更符合工业4.0的精神。

    所以,马云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出,阿里集团的使命就是促进开放、透明、分享、责任的新商业文明,阿里集团的企业愿景就是分享数据的第一平台。而且,马云对阿里发展目标的定义就是供应链实时协同平台,马云的意识一直很具前瞻性和超前意识,这也代表了中国电商的高度。

    企业该怎么办?

    而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如此超前,中国完全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实现工业4.0道路上的超车!对于中国的传统企业来说,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利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好机会,谋求第一时间跟消费者建立起来“连接”,跟消费者建立互动关系。但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并不是说我们去开个网店就可以打开大门迎接工业4.0了,问题的关键是两点:

    第一:你将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或者平台,能够取得通消费者建立关系的机会?

    第二:利用这个平台和渠道,你怎么做才能满足消费者对于个性化产品的需求?

    如果你是个人,可以想一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有作用就有存在价值。

    现在你还认为工业4.0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吗?以前我们常常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现在我们应该说:梦想一定要有的,而且肯定可以实现!

     

     

    

首 页 | 产品中心 | 应用案例 | 视频中心 | 新闻中心 | 主要客户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